云計算風向要變?“國家云”亮相背后虛實
一石激起千層浪。
7月12日,國資委官方賬號“國資小新”發布一篇文章,題為“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”,其中提到,中國電信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打造國家云公司,統籌開展科技創新、設施建設和安全防護體系部署,加快構建推動云原創技術生態。
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“國家云”三個字的出現引發了無限的猜想,是真是假,是實是虛,在沒有官方闡釋和澄清的情況下,“國家云”是繼“國資云”又一攪動市場情緒的催化劑。
然而,經記者對話多位行業人士,基本可以確定,“國家云”名不符實,和之前“云計算的國家隊”內涵相近,并不附帶任何強制性的引導。
“國家云”的真相
首先需要明確的是,該會議的主題是:要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,加快央企間資源有效整合;聚焦提升核心競爭力,推進內部深度整合融合等等。
會上不止有云計算和中國電信的動作:中國電信、中國遠洋海運、通用技術集團、中國誠通、中國建材、國藥集團等6家企業交流發言,25家單位13組專業化整合項目開展了集中簽約。
這不是一個云計算行業的產業戰略或政策,更多是國資委整合央企、國企的資源,開展企業間同一業務或同質業務的整合,就此誕生一個“國家云”。
文章提到,目前,天翼云是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云、國內最大的混合云,作為國家云的框架基本成型。
此外,中國電信引入中國電子、中國電科、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等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,組建股權多元化的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,積極推動中央企業云計算資源整合。通過強化與中國電子等中央企業、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聯合研發,構建完整的、自主可控的云原創技術生態。
此“國家云”的內涵更偏向于讓央企、國企承擔云計算的原創技術拓荒任務,記者了解,例如天翼云是云計算產業鏈的“鏈長”單位,中國電子是自主計算產業鏈的“鏈長”單位,在商業生態之外,央企國企要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,做更多自主可控的原創技術。
而且中國電信等幾家央企的合作早有消息,2021年12月,中國電信與中國電科、中國電子、中國誠通、中國國新等投資者共同簽署了《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框架協議》。
中國電科董事長陳肇雄代表投資方發表致辭,他表示,中國電科將按照國資委的部署,與各合作企業一道,以本次股權投資為紐帶,聚焦云計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聚焦國產化生態體系構建,聚焦安全可信云產品應用,推動更深層次業務協同,建設更緊密伙伴關系,共同打造云計算領域國家隊,為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。
如此一來,不難看出,“國家云”只是上一次“云計算領域國家隊”的延續,名大于實。
不必恐慌“國家云”
“國家云”一出,即有行業人士擔心,這會不會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壟斷,其他廠商生存空間減小,削弱市場競爭行為導致行業發展變慢等等,這種擔心顯然是過度了。
前段時間,“國資云”引發了不少猜測和誤讀,后經證實,國資云不具有排他性,主要使用主體為國資企業或政府機構部門,其他云廠商也可以參與國資云的建設,一些國資云項目就有阿里云等云服務商的身影。
實際上,國資委口中“國家云”并沒有實質性的舉措,而且涉及到云計算產業,工信部和發改委等部門都沒有相應的口徑,“國家云”最多算是一種鼓勵,遠達不到令行禁止的作用。
當然,從企業視角,央企和國企都想做“國家云”,據記者了解,天翼云內部曾提出以“紅云”為代號的“國家云”,此前天翼云的品牌主視覺已經改為紅色,今年五月份還開了一場主題為“紅云天翼,安全普惠”的發布會,這更多是企業行為。
在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,央企國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,隨著云計算成為關鍵數字基礎設施,國內也需要類似于“國家云”“國資云”的角色,但這些并不能從根本上忽略產業規律,改變云計算的游戲規則,打鐵還需自身硬,“國家云”一樣如此。
來源:鈦媒體APP